近年来,黄山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先进技术,积极强化举措全力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发展,在筑牢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优化交易服务流程、跨区域资源共享、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基本情况
2016年7月,市县一体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系统全面建成,实现全程在线交易。2018年,全面推进全市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工作,全流程电子化率达到95%以上。2019年5月,省内率先实现交易档案与市档案系统无缝对接,交易档案在市档案系统集中管理。2019年7月,安徽区域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工作交流会在黄山召开,跨区域远程异地评标合作长效机制初步形成。2019年9月,省内率先上线电子保函系统,电子保函业务实现全程线上办理。2020年1月,上线不见面开标系统,实现不见面开标全市覆盖。2020年3月,开发上线全新Java版交易、服务、监管云系统,三系统独立互通,全流程电子化率近100%。2021年10月,上线移动CA“标证通”,实现市场主体移动端扫码认证参与招投标。2021年11月,成功对接国泰新点、法正智能、杭州品茗等第三方交易系统,实现交易数据互联互通。
二、主要措施
(一)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一是制定《黄山市公共资源交易不见面开标操作暂行规定》《黄山市远程异地评标平台操作规程》,就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的适用范围、具体操作流程及主副场注意事项进行明确。二是出台《黄山市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系统运维考核办法》,强化运维单位的日常服务、系统优化和责任意识。三是省内率先出台《黄山市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投标保函服务系统管理办法(暂行)》《黄山市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投标保函服务系统接入技术规范》,对电子保函的办理流程、开函机构的权利义务等内容做出详细规定。
(二)搭平台建系统。近三年累计投入超千万元打造“交易、服务、监管”云系统,增加电子服务系统、数据统计分析系统、不见面开标系统、交易主体诚信系统、易采虹远程评标系统、新版网上商城及小额零星工程竞价系统等模块,实现从项目受理到开评标及合同签订等所有交易环节“云端办理”,用“数据跑腿”代替“群众跑腿”。完成市财政—市交易中心—市财政的政府采购项目闭环管理,市发改委(公管局)—市交易中心工作流程再造,市国土(区县国土)—市交易中心土地招拍挂流程创新。
(三)深度融合“5G+区块链+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2021年10月,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投入330多万元建设智慧+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实现“5G+区块链+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深度融合。该项目利用“5G+区块链”技术,构建远程异地评标新模式,建设内容涵盖基于5G的应用服务、远程异地评标服务、专家费用统一支付服务、跨区域CA互认服务、基于区块链的应用服务五大块。5G、区块链新技术的融入,有效解决了传统互联网远程异地评标中的网络卡顿、延时等突出问题,提升了交易数据的防篡改能力。
(四)大力推行电子保函。2019年9月,市交易中心、徽商银行、瀚华融资担保、苏州国泰新点共同签订四方合作协议,明确各方责任义务,正式上线黄山市公共资源交易电子保函服务平台。2020年8月,在全国率先通过公开招标方式,择优引入2家金融机构和2家第三方服务平台,其它有意向的金融单位可通过第三方服务平台接入中心保函服务平台,创新性地解决了接入单位过多造成管理困难等问题。目前,黄山市有徽商银行、瀚华融资担保、中国人保、工保、中保5家电子保函服务单位,共计近30家开函机构,实现银行、保险、担保保函类型全覆盖。
(五)持续拓展平台功能。中介管理“一张网”。开发建设集考核管理、评价管理、统计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代理机构管理系统,通过综合筛选信息公开,扩大代理机构交易信息公开内容和范围,接受各方主体监督并为市场主体提供信息参考。全程“数字”见证。借助数字见证平台将公共资源交易从项目登记至中标结果确认,涵盖项目登记、招标、投标、专家抽取、开标、评标、定标等环节,通过系统记录、录音录像等形式对交易活动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记录,全程对发现的不规范行为进行记录并及时提示,及时将违法违规行为向有关监管部门报告,促进交易公平。档案智能化管理。在全省率先上线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档案系统,各类交易项目档案资料实现全流程一键归档,同时实现了支持系统用户模糊查询、快速检索、在线查阅、远程利用、异地传输等功能,达到了对档案信息全过程的高效管理,提高了档案的利用率。
三、系统功能和应用场景
(一)全流程电子化。通过不断健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功能,实现公共资源交易从招标(招标信息提交、审核、发布)、投标(标书制作、上传、电子保函)、开标(不见面开标)、评标(线上评标、远程异地评标)、公示(中标候选人公示、结果公示)、合同备案、电子档案等所有流程全网办,实现全流程电子化。 招标人(代理机构)登录交易云平台可24小时在线完成项目登记、场地预约、公告和招标文件发布等工作。投标人登录交易云平台可24小时在线免费完成招标公告查看、招标文件下载、提交电子投标文件、参与开标、查看交易进度等。
(二)三系统独立互通。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明确定位交易、服务、监管三大系统功能,同时突出服务系统发布、交互、汇集、存储各类信息的枢纽作用,实现交易、服务、监管系统既交互又分离,信息资源共享。市场主体通过交易系统形成业务数据流,与服务系统数据交互,实现线上审批、发布。服务系统与监管系统实时交互,实现交易流程全程监管。同时利用服务系统技术规范和交易系统对接规范,开放对接第三方交易系统,不断扩大交易信息范围,为交易主体提供更多元、更精准服务
(三)不见面开评标。将招标人、投标人与评标专家从地域上最大限度地隔离,通过在线身份认证、远程数据交互等方式,让身处不同地域的市场主体完成异地同步在线开评标,有效破解“熟面孔”“老关系”等招标采购疑难杂症。评标过程中,评审专家通过多因子评标互动终端对评标报告进行签名,利用区块链技术将签名信息和评标报告进行去中心化存储,实现评审全程可追溯、防篡改。借助数字见证平台,对交易活动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记录,及时将违法违规行为向有关监管部门报告,促进公共资源交易“公平公正、阳光透明”。
四、应用成效
1.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持续筑牢。全流程电子化实现从项目受理到开评标及合同签订等所有交易环节“全网办”,将交易全过程纳入动态实时监控,做到音视频全程留档,线上操作全程留痕,最大程度地遏制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利用数据交互共享、大数据分析,全面推进部门间的协同监管、信用监管及智慧监管,充分发挥市场主体、行业组织、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外部监督作用,确保监督到位。
2.省内外优质资源实时共享。运行省内统一共享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主体库,推动市场主体实现“一次注册,全省共享”,避免重复注册。通过平台整合,实现数字证书(CA)跨平台、跨部门、跨区域互认,降低交易成本。依托远程异地评标系统,让身处不同地域的评审专家通过在线身份认证、远程数据交互、语音视频对话等网络技术完成异地同步在线评标,有效地解决局部地区专家资源不足的问题。目前黄山市已与省内外45个地市签署了《跨区域远程异地评标合作意向书》,与合肥、湖北、四川、河南、西藏等省内外充分共享评标专家资源,累计交易项目300个,交易额30亿元,共享评委资源1000人次。
3.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降低。项目交易全流程无纸化,实现了公共资源交易绿色、低碳。“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开展,将传统的开评标现场搬到网上,减少投标人、评标专家“折返跑”,在提高交易效率的同时,节省了交通费、住宿费等交易成本。电子保函系统,实现投标保证金以电子保函的形式替代现金缴纳,有效减轻企业负担、盘活企业资金,让企业参与到更多的投标项目。1-11月,投标人线上使用电子保函2128张,投标保证金担保金额4.1亿元。
4.信息覆盖面持续扩大。自上而下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不断整合优化,电子化数据规范统一,交易信息分级推送,实现全国交易信息在国家平台一网公开。从市级、省级至国家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潜在投标人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项目交易信息,持续扩大了交易信息覆盖面,提升了交易的透明度,促进了企业充分竞争,激发和释放了市场活力。